2021年4月,我正式從事新聞宣傳工作。說實話,心里很忐忑,擔心自己的文字功底不夠,不能勝任這份工作。 還沒來得及完全適應工作節(jié)奏,這年7月,我就迎來了第一次專業(yè)大考——隨隊赴河南鄭州進行暴雨災害搶修復電專題采訪。 各家地市供電公司的新聞專職都趕到了現(xiàn)場,大家較著勁,都想先抓到“活魚”。受國網(wǎng)徐州供電公司退伍老兵序守文抗洪報道的啟發(fā),我重點關(guān)注了公司的退伍軍人群體。很幸運,我和同事丁桃紅抓住了國網(wǎng)灌南縣供電公司復轉(zhuǎn)軍人席亞軍帶著兒子回到老部隊“楊根思連”,參與暴雨搶險的新聞線索。于是,我們一直跟著席亞軍父子倆,稿件組織非常順利。通訊《退伍老兵和兒子成抗洪“戰(zhàn)友”》很快登上了《江蘇電力報》一個版面的頭條,還獲得了當年的江蘇省電力行業(yè)好新聞三等獎。 然而,因為不熟悉版面要求,加之筆頭不硬,2021年全年我僅有兩篇稿件被《江蘇電力報》選用,這對我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。 痛定思痛,我深刻認識到,提升筆力沒有捷徑,只有狠下苦功。真的非常感謝《江蘇電力報》各位編輯,是他們的“錙銖必較”,讓我的寫作水平有了質(zhì)的提升。也感謝每一期凝聚了他們辛勤汗水和智慧結(jié)晶的《編通往來》,讓我從一篇短消息都不敢動筆的小白,成長為一個喜歡靜坐在電腦前完成一篇大稿子的熟手。 2023年,我的發(fā)稿量達到18篇,獲得“江蘇省電力行業(yè)優(yōu)秀通訊員”稱號。那一刻,成長的喜悅難以言表。 前幾天,我在“浙江宣傳”微信公眾號看到一篇題為《一個尤其需要文字在場的時代》的文章,有一段話深深打動了我:不論傳播形態(tài)怎么變化,拋開那些視覺、聽覺的感官刺激,文字依然是最樸素、最本真的表達。有了在場的文字,才會有文字的在場。我想,《江蘇電力報》不正是在堅持用“在場的文字”,詮釋“文字的在場”嗎?